我的王妃生活[红楼+聊斋]: 130-135

您现在阅读的是333文学城www.333wxc.com提供的《我的王妃生活[红楼+聊斋]》 130-135(第3/7页)

子关系同于这个时代。

    佩瑜和佩瑶姐妹两个心里也很尊敬父母,但却并不害怕,有什么话敢直说。

    虽然关玉荷在父母面前,也敢有话直说。但她的有话直说,是基于父母疼爱给的底气。不像佩瑜和佩瑶,觉得和父母平等沟通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你是怎么想的?”景阳问佩瑶。

    佩瑶道:“女儿怎么想不要紧,重要的是圣人怎么想。”

    瑶光便问:“那你以为,圣人又是怎么想的?”

    佩瑜给妹妹递了杯茶,蹙眉道:“不管圣人是怎么想的,你以后都别再随意揣摩圣意。俗话说:君以此兴,必以此亡。靠着揣摩生意往上爬,早晚得翻车。”

    她还是倾向于把心思都放在正事上,只要把本职做好了,日后自然能担当重任。

    佩瑶明白姐姐的意思,也知道她都是为自己好。可有些事情,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而且往后的好长一段时间,她都没机会接触朝政了。不把时间花在揣摩圣意上,岂不是要无聊死?

    她对姐姐笑了笑,和父母说起了圣人的心思。

    “既得利益者占据了大量生态位,我们这股新兴势力则有圣人暗中扶持。此时双方正处于僵持阶段,谁也不敢轻举妄动,都怕被对方钻了空子。

    也正是因为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也都以为对方不会妄动,才是先发制人的最好时机。圣人就是要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双方的准备时间都是一样的,我方觉得没准备好时,对方也一定没准备好。真等我方觉得时机成熟了,那对方也已经准备了全套的应对执法。

    到那个时候,就算侥幸能赢,损失也会更加惨重。

    瑶光听明白了,也气笑了。

    “那时候大家都准备好了,较量起来损失惨重。这时候大家都没准备好,就算输了也,只损失你们两个。是吗?”

    佩瑶闭嘴了,对母亲露出讨好的笑。

    景阳脸色阴沉,猛然把茶盏放下,起身道:“我进宫一趟。”

    “八郎。”瑶光拽住了他的手,劝道,“事已至此,你进宫也于事无补。”

    “是呀爹。”佩瑶也跟着劝,“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是定局了。”

    佩瑜道:“以皇伯父的为人,就算咱们不说,他也不会忘了妹妹的功劳。而且咱们越是不说,他就越是能记住妹妹的委屈。”

    景阳深吸了一口气,对佩瑶道:“只希望你真能耐得住寂寞。”

    官场失意的苦,不是那么好熬的。

    特别是看着曾经同一起点、甚至起点比自己更低的人步步高升,个个都赶到自己前面去。那种感觉,更是无比煎熬。

    佩瑶笑道:“从小爹娘就教导女儿,该是我的东西谁也抢不走,不该是我的惦记也没用。女儿铭记于心。”

    =====

    后续很快就出来了,反对

    最激烈的那几位,被以关翰林为首的言官弹劾,而且证据确凿,革职的革职、贬官的贬官,堪称凄凄惨惨。

    最后,女子参加科举的事,在圣人的强硬态度下顺利通过了。

    不过,反对派也不是毫无所获。

    皇太后颁下懿旨,加封晋王长女怀懿郡主为怀懿公主,享食邑一千户。同为晋王之女的怀嘉郡主,却无人问津。

    想到曾经的传言,原本禁王的两个女儿都是要加封公主的。如今却只封了长女,想来那怀嘉郡主前程有限了。

    或许是为了验证百官的猜想,怀嘉郡主的四个伴读陆陆续续都入了朝,甚至连她身边的宫女都在礼部谋了个书吏的职位,怀嘉郡主却仍旧在尚书房读书。

    又过了半个月,关翰林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圣人挽留了两次,终究是准了这位老臣所请。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众人都明白,怀嘉郡主和关翰林,就是圣人推出来平息众怒的。

    曾经那些反对的人有了台阶,对女子参加科举的事,也就不那么排斥了。

    ——主要是他们明白,这件事是圣人支持的,反对也没用。

    就在大家都觉得事情已经结束了的时候,圣人忽然下旨,加封吴王为亲王,并重新赐了封号,为“忠顺王”,享双王俸禄。

    前后这两件事看似没有关联,也找不到有关联的证据。可新鲜出炉的忠顺王,明面上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功绩,怎么就突然加封了呢?

    面对朝臣的猜忌,忠顺王嘴里发苦,面上却还要做出一副小人得志的姿态。

    好在他女儿顺利进了吏部任职,起步就是五品员外郎,他这些日子也算是没白忙活。

    只是渐渐的,众人就发现,忠顺王好像比以前更加放浪形骸了。

    从前他虽然也好色,但只是好女色,府中姬妾多些罢了。且他那些女人,都是你情我愿的,并没有出过强抢民女的事,也没人会去管他。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入忠顺王府的人员,竟渐渐多了些京中名伶,还有教坊司的大家。

    如此荒唐,实在令人侧目。

    第133章 女子科举第二年便是大比……

    第二年便是大比之年,林黛玉、于素和胡艺都决定回乡参加府试。

    与他们有一样决定的,还有包括关玉荷在内的三位京城著名才女。

    因为科举是糊名制,圣人只需把控好给考生们抄录试卷的那些人,不让他们在任何一张试卷上做记号,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科举的公平。

    至于绝对的公平,圣人若是下了狠手也未必不能有。

    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支持女子参加科举,的确是损害了原本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哪怕在后人看来,这是真正公平的开始。可在当时的环境下,圣人却不得不在另一方面让渡一些利益。

    这次大比录取进士九十三人,其中有四十三人为朝中官员的子侄、学生。卡在了一半以下,却又占据了四成以上。

    这些人都考中了二甲进士,却在接下来的翰林院考试中,多数败北。

    因圣人让步而得意的朝臣立刻清醒,明白圣人是在警告他们,让他们适可而止。

    这种略显扭曲的科举,一直持续了三届。

    三届,九年,足够最早参加科举的女子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争夺到一部分话语权,撬动世人的固有观念。

    这都是后话。

    且说第一届有女子参加的科举里,进了考场的女子共一百二十三人,这些人全部考中了秀才。

    第二年举办的乡试里,又有八十六人考中了举人。

    不看人数,只看比例,中举的比例甚至高到夸张。这让圣人觉得惊喜的同时,也让曾经的既得利益者警惕,不得不加强了各项内卷。

    圣人趁着这个机会,开始探出触角,整顿吏治。

    他将整顿的“度”把握得很好,既能让他们感受到深切的危机,又不会让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333文学城 333wxc.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