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160-170

您现在阅读的是333文学城www.333wxc.com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60-170(第14/17页)

可抵十万军——

    如此科学家,确实是活着的国宝。

    【秦念:你要知道,这种科学家是不碰政治的十万军。】

    【刘彻:!!!】

    【刘彻:是当以国学培养科学家!】

    惊愕之后,刘彻终于明白秦念为何如此重视科学!

    科学家当然应该入国学,且必须入国学!

    不仅是刘彻,其余各朝的皇帝也在此刻对科学有了崭新的认知。

    【秦念: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其中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天文学……】

    这部分内容可以直接在网上复制粘贴,秦念只需要掐着默读的时间发到群里。

    第169章

    【秦念:学科之间并非泾渭分明, 往往相互交叉。比如医学的发展就与物理、化学、生物都有关联,届时医学院也当并入国学。国学可以不必只在京师,也能遍及全国, 而每所国学可包含各种科目。】

    这次刘彻没有出言反对。

    医学关乎生死,甚至关乎帝王的生死。

    看到明朝那些庸医之后,刘彻就更加重视医学院。

    至于秦念提及的种种其他科目,刘彻大多没看懂。

    看都看不懂,就更不会反对。

    【李世民:……朕未能看懂。】

    李世民感到有些羞愧。

    此前火枪相关的理论也就罢了,那是工匠之学。

    可官学的改进,显然属于施政范畴。

    他竟是也没能看懂!

    【秦念:没关系,你们各朝的官学都还没到走的阶段,文盲率高得离谱, 就不要想着能跑, 记住这些内容就行。】

    【秦念:以后的殿试也必然更有针对性, 比如工部官员就应是工科学子,甚至会细化到土木类、水利类、地质类或者能源动力类等。而国学学子不一定会从政,也许其中佼佼者会成为科学家留在国学,能力稍弱者会提前结束学业, 进入各行各业。】

    【刘彻:届时宗室入学, 也不一定能结交重臣?】

    刘彻也没看懂官学改制, 但看明白国学多就学子多,而重臣数量有限。

    就读国学的宗室就很难结交重臣。

    因为其所结交之人,也许会进入各行各业。

    【秦念:对。】

    【秦念:需要注意等合适的时候,就应该从县学开始改革,改为语数、物化生、政史地八门科目, 入郡学后加律法成九门学科。到时候国试就不再是语文、数学、律法三选一, 而是按照国学各科目的要求进行报考。】

    【李世民:朕定会记下此事。】

    李世民还是没看懂。

    但他看出了秦念时期的科举制, 远比她此前所言更为复杂。

    秦念之前说“师资不够,所以现在的官学只能用于服务科举”。

    想必是指等到师资足够之后,才是改革的时机。

    【嬴政:在官学改制之前,又当如何防止其余公子公主与未来的重臣结交?】

    嬴政也没看懂秦念那些官学改制。

    但他知道秦念并没有回答刘彻的问题,故而他又问了一遍。

    ………

    刘彻这才发现他被秦念带偏了。

    秦念说的是未来的国学,现在的国学就只有一所,且学生皆是为从政而来。

    【秦念:简单,若已经选定太子,非太子者只能就读郡学。想上国学视为有意从政,能否入学由太子决定。】

    郡学遍布各郡,能考上国学的人不多。

    就算皇子皇女在郡学结交好友,这好友也很难考上国学,更别说还有殿试这一关。

    甚至就算通过殿试,也不一定能成为朝中重臣。

    至于没有选定太子的情况——

    皇子皇女都能上国学了,皇帝还不定太子,显然是走养蛊路线。

    既然是养蛊,和在朝堂结党比起来,在国学结党又算得了什么?

    【嬴政:可。】

    【朱元璋:秦皇,这官制改革又该如何?】

    废除丞相导致党争加剧,以至于后世明帝屡遭刺杀。

    官制改革也是朱元璋想要知道的事情。

    刚好秦念方才提及“殿试也必然更有针对性”,这显然与官制相关。

    【秦念:第一,军政分离。军队不再参与任何行政决策,只接受皇帝的指挥。军队依照《军法》从事,内设军事法庭及文职系统。】

    【嬴政:文职?】

    嬴政不解其意。

    军队内部为何要设文职?

    【秦念:军队文职就是将军饷发放、军功核算、后勤管理等原本属于文官系统的工作内容,切割出来移入军队内部。相关人员虽然有军籍,但无需直接参战,非现役,不设退役时限。】

    【赵匡胤:……恐生割据之事。】

    虽然认可文武相互促进一说,但看到秦念让军队彻底脱离文臣管辖,赵匡胤不免感到忧虑。

    如此一来,军队内部不受挟制,岂不是很容易坐大?

    【秦念:错了,军队不参与政务,才能根绝割据之患。】

    【赵匡胤:可军屯区粮食可自给,就无需支拨军饷,军队依旧有割据之危。】

    赵匡胤明白秦念所言。

    军队不碰地方政务,且二者完全分割,不似唐朝节度使那般,同时掌控军政财三方。

    但军屯制下,其内部本身就有“财权”,又自设文职,这不就是另一种军政财合一?

    【秦念:所以朕说军队屯田是国穷之时的过渡方案,等国富之后就不能再屯田。】

    【赵匡胤:……国穷之时,又当如何防割据之危?】

    赵匡胤一直觉得大宋算是富裕。

    大宋本为募兵制,自愿应募即成为终身军人,又有流民、饥民或罪犯作为补充,维持五十万人的军队不难。

    但看完秦念的军制改革后,赵匡胤就意识到本朝的募兵制存在极大隐患。

    一为精锐部队若是遭逢重创,短时间内难以补充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兵源。

    原本历史上,赵光义两次大败葬送精锐之后,大宋就只能转攻为守,必是有此缘故。

    二为纵然军队未遭重创,随着军卒年老,战斗力必然锐减。

    秦军的五年兵役制,却能确保军卒皆为年轻力壮。

    赵匡胤已决定逐步以五年兵役制取代终身服役制,且由于大宋国富,许多地方无需军屯制,就能给予军卒较高的军饷。

    但大宋边防地区仍需军屯——显然大宋依旧可以说是国贫。

    边防地区又最容易生变,赵匡胤只能请秦念继续答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333文学城 333wxc.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