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333文学城www.333wxc.com提供的《北宋小饭馆》 18、三婶帮大忙(第1/2页)
    018
    三婶是个大嗓门的直爽娘子,头包布巾,腰系青花手巾,膀大腰圆,满脸横肉。
    与瘦小精干的三伯完全相反。
    前几日在屋里,黄樱总听见三婶的大嗓门。
    三伯家里三个哥儿,三婶子没少提着菜刀满院子追着打。
    那动静,总惊得邻居来瞧,以为谁家猪跑了。
    这几日黄樱早出晚归,而三婶和三伯每日要到南熏门外去,赶晚上关城门,赶着几百只猪进城,到了杀猪巷,连夜杀猪。
    总没有碰上面。
    今儿三婶在家。
    她一见黄樱,高兴得拍了拍她肩膀,“二姐儿可算好了!阿弥陀佛,菩萨保佑。”
    三婶两口子都杀猪,怕罪孽,一家信佛,寺院里有什么事儿,总抢着干。
    不过不耽搁吃肉就是。
    黄樱半边肩膀麻了。
    她笑道,“托菩萨保佑,又有三伯和婶子挂念着,自然便好得快了。”
    “二姐儿这张嘴哟——真真儿比你爹强一百倍!”
    黄樱捂着嘴笑。
    说起租摊位,原来三婶与那街道司书吏从小儿认识,黄樱一去,签了契,画了押,交了赁钱,拿到那一纸契约,事儿便算成了。
    那书吏指着熟药惠民南局前头一块儿,划出来给她了。
    地方不小,足以放下几张桌椅,摆一个小摊儿。
    她往左右瞧,这一爿都是饮食店,甚麽分茶、脚店、状元楼、郑家油饼、南食店、石逢巴子……
    她摊位左右排开去,全是小摊贩。
    街边立着几丈高的表木,朱漆,顶上有十字交叉短木,最上头是木雕的飞鹤。
    这便是东京城里的道路警戒线了,百姓不得侵占街道、越过表木去。
    黄樱溜达了一圈儿,瞧着正对着的太学南门,很是满意。
    这太学南门也归国子监管,小贩们占了国子监的地盘做生意,便要给国子监付赁钱。
    大相国寺也是一样的。只那些无人管的街巷不必,那些地方通常也不甚繁华便是了。
    北宋是当之无愧商业繁荣的朝代,朝廷带头做生意,搞专卖,商业税占国库收入大头,最多的时候占了七成,这是前所未有的。
    上至各个衙门,下至寺庙、道观,都有自己的生意,放贷是最常见的。
    这国子监的师生廪禄、修缮、刻书等等费用,户部并不都给钱,有些得靠自己运转。
    其中赁钱和放贷的息钱便占了大头。
    太学南门,每日十五文钱摊位费。一月也得四百五十文钱呐。
    她咋舌,真不便宜,赶得上他们家三分之一赁屋钱。
    三婶还忙着出城赶猪,黄樱谢过,便回家了。
    爹正要出门子,黄樱忙问,“爹,作甚去?”
    近来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没人做木活。
    黄父笑,“去砖瓦铺瞧瞧,买些砖,砌窑炉。”
    黄樱忙跟上,“我也去!我还有好些东西要做,路上跟爹说。”
    她感觉身后被坠住了,她低头,允哥儿仰头瞧她一眼,拉着她衣角不说话,眼睫毛轻轻颤动。
    黄樱笑,“允哥儿也想去呐?”
    小孩儿:“嗯。”
    “那走罢!”她牵起小孩儿的手。
    允哥儿抿唇笑了一下。
    东京城人口百万,百姓们今儿修个房,明儿建个屋,砖瓦的需求量是很庞大的。
    烧砖瓦的窑也分官窑和民窑,这官窑么,主要是新郑门外的西窑务和陈州门外的南窑务。光是工匠就有一千多,瓦窑足足十几座呢!
    不过呢他们普通百姓是用不上官窑的,那里主要供应皇宫和朝廷的需求。
    百姓们用砖,都从砖瓦铺买,若是需求量大了,也可以直接去城外,找那民窑小作坊采买。
    爹十项全能,箍桶、修碗、建屋、淘井、钉鞋……只要他瞧别人做一遍,自个儿就能做得差不离。
    砌窑炉难不倒他。
    爹一路上耐心跟她说,这好的窑炉,最里头,得用烧瓷的耐火砖,中间呢得用粘土砖——保温,最外头,要用结实的青砖。
    若是只有娘给的五百文钱,那只能建个大概样儿。如今有了钱,要给二姐儿建个好的。
    黄樱笑得美滋滋的,“爹真厉害!”
    黄父摸摸她头上细细的头发。
    二姐儿从小不如大姐儿声音大,也没脾气,家里很少注意她,病了一场,黄娘子才重视起这个女儿来。
    但爹从来很公平,给大姐儿甚麽,二姐儿必定也有的。所以二姐儿记忆里,是很喜欢爹的。
    刘氏砖瓦铺在南边,靠近南熏门了,这里赁屋便宜,前头是铺子,后头是院儿,堆满了各色砖瓦。
    光是砖,就分砌墙的条砖、铺地的方砖、建拱形窑的楔形砖、榫卯砖,还有那雕了花纹的花砖……一点儿也不比现代少。
    铺里乌泱泱的人,吵得声音震天了。
    这是城南最大的铺子,家里修补,都来这儿。
    黄樱咋舌,好多人!
    那挑砖瓦的、讨价还价的,你来我往,唾沫横飞。还有装车的,砖瓦声音又大,“噼里啪啦”,压根插不上话。
    爹拍拍她,“自己来。”
    他拿起一个柳条筐,黄樱牵着允哥儿跟上。
    爹两只大手蒲扇似的,个儿高,黄樱才到他胸前,瘦瘦的。
    允哥儿呢,也瘦瘦小小,这几日才养回来一点儿,还没她腰高。
    他们就在人堆里钻来钻去,爹挑了几种砖,走到那个嘴里叼着麦秆的小儿子跟前。
    “没瞧见陶砖。”
    那小儿子一听,“陶砖?近来没有。你得去城外问。”
    旁边一个跟人讨价的青年回头,“前儿不是才有一车被退回来?”
    “瞧我这记性!”小儿子一拍后脑勺,“你们来得巧,前些日子正好有人砌窑炉,有一批陶砖,最是耐烧。”
    一问价格,陶砖最贵,一块要二十文。
    青砖次之,十文。最便宜的土砖,一文钱。
    黄樱算了算,爹说要一百五十块陶砖,就是三贯钱;两百块青砖——两贯钱,土砖五十块——五十文。
    再加上黏土、沙子、麦秸一百文,这面包窑要五贯一百五十文钱呐!
    她咋舌。
    虽那店中小儿子说了,“用不完的,尽管拿回来退钱。”
    但爹估的当是差不离。
    黄樱跟店家讨价,对方一分不肯少,但答应替他们送货。
    黄樱无奈,跟着满满两车砖一起回。
    这北宋的车,最大的,是运粮食、大宗货的太平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333文学城  333wxc.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