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333文学城www.333wxc.com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30-40(第9/22页)



    梅尧臣点头默认。

    国子监中,不乏有张及甫一般能力不行、人品还差的草包。膳食改善委员会握着不大不小的权力,若是落入这些人的手中,整个国子监膳堂都会陷入瘫痪也说不定。

    “您的担心,计划书上也提到了。”

    范纯仁的目光落在“改革局限性”上,第一条就是“委员会滥用考核权力、滋生腐败”。

    “但倘若要成立类似的委员会,委员长合该是官家子弟担任,也只能是他们,不是么?”

    官家子弟有吃惯了美食养成的挑剔舌头,贫家子弟却是有荤腥就大为满足。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范仲淹改革引入贫家子弟入学之后,从心理上说,官家子弟会认为他们才是吃亏的一方,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

    如计划书上所说,给他们分润一些权力,才好削减他们与国子监大集体的隔阂。这一点,扶苏没有写,范纯仁和梅尧臣也没有说,但他们都心知肚明。

    “博士,我马上就去见一趟祭酒,将这方案的细节敲定下来……您别担心了,监中虽然偶有禄蠹蛀虫,亦不乏德才兼备之人。委员会的人选,我们好生挑选一番,不会发生您担心的那种情况。”

    “对了,您还没回答我呢,这计划书的作者到底姓甚名谁?可是我们监中的师兄弟?”

    梅尧臣:“是监中子弟,不急,你早晚会见到的。”

    要说写出这一套策论的人年仅三岁?范纯仁定然不会相信。还是等他亲眼见了赵小郎,了解这孩子的不凡之处再说罢。反过来说,年龄也是梅尧臣搪塞扶苏,不肯正面回答的主要原因。

    他担心自己被感性因素影响看走了眼。但倘若不是,连他都一眼觉得惊艳的策论,哦不,计划书,怎么会是个三岁的小孩子写的呢?

    那赵宗肃,赵小郎,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他的背后,有高人指点?

    不对不对,才华如尖锥入衣兜,没有不显露出来的道理,但濮王这么多年了,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呀?

    还是说,这小孩是天生的策论圣体?

    梅尧臣百思不得其解。

    当天晚上,他就写了一封信,寄给了远在陕西戍边的范仲淹:希文啊,我这些日子碰到了一个很厉害的小孩,虽然只有三岁但已经会写策论了。我可没诓你,不信你自己看(附国子监膳堂改革计划书手抄件)。

    怎么样,是不是很厉害?你说,我该不该劝他早点学完经义、早点下场考科举,早日为我们大宋出一份力呢?但三岁也太小了吧,很纠结。

    范仲淹收到信之后,就着烛火,将那份《国子监膳堂改革计划书》对着光默读了良久。他忽然像是想到了什么,从厚厚的收信中找到了好友富弼的,和梅尧臣的信放在一起,对比着看了起来。

    三岁,一计打乱宋夏和谈的成王殿下。

    三岁,写策论的国子监子弟。

    怎么回事?怎么我不在汴京的时候,汴京就开始量产神童了是吗?而且三岁这个年龄,这个战力,会不会太超模了一点儿???-

    扶苏哪里知道,原以为投递失败的膳堂改善计划书,甚至惊动了远在陕西的新政首倡者,还让对方感叹起战力平衡的问题。

    如果他知道了,肯定会大方点头:对啊,我就是超模,因为我玩过两次体验服呀。

    可惜他不知道,他现在只是背《礼记》背得怀疑人生,趴在桌上摊猫饼的闲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

    “……”

    扶苏独自坐在宿舍里,反复默背着宛如绕口令一样的文字。

    唉,他曾经无数次期盼儒学成为显学,谁能想到梦想成真后还能有今天?倘若告诉第一世的他,你有一天会因为儒学显达而痛苦,那个自己肯定会嗤之以鼻。

    可是现在,他背了整整一个时辰,喉咙干渴,脑袋昏沉,趴在书桌上有气无力,才将将把十万字的《礼记》背完一半。就连什么时候苏轼不请自来了他的宿舍,他都没有发觉。

    “怎么回事?你生病了吗?看起来好没有精神。”一道清脆的声音自背后响起。

    扶苏有气无力地回头:“我没有……”

    纯粹是背不完书,失去了梦想。

    苏轼凑到了书桌前:“嗯?《礼记》?”

    他一下明白了扶苏咸鱼的原因:“背不完吗?没关系,我也没背完。看你这样子,肯定已经饿了吧。走吧,我们去膳堂吃饭……不想去膳堂?好吧,那我带你去相国寺夜市吧,不过先说好,我身上可没钱,我们只能去闻闻味道,闻饱了再回膳堂吃。”

    “……你的钱,不会全花在东君身上了吧。”

    “答对了。”

    苏轼无奈地摊手:他家里没人做官,赁着汴京的宅子就是一笔额外的开销。他当然不能伸手再多要。至于他攒的零花钱?全在东君身上用得七七八八了,除了聘狸奴以外,养狸奴也是个费钱的工程呀。

    扶苏想起他之前还打趣般说过,倘若张及甫高价雇人抄课文,他肯定会去。那时候他和伴读们还以为苏轼在开玩笑,齐齐鄙视了他一顿。

    没想到是真的缺钱。

    扶苏叹气:谁能眼睁睁未来的大宋顶流美食家委屈自己的舌头?万一饿坏了肚子,被迫降低了美食品味,以后发明不出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饼……东坡羊骨了怎么办?

    “咕——”

    扶苏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肚子:坏了,想着想着把自己想饿了怎么办?

    他不再一副咸鱼的姿态,摸了摸兜里,又在行李里摸索了一顿:“走吧,咱们俩去相国寺夜市吃一顿。”

    白天刚跟曾巩说完,以后要常驻膳堂,不去夜市,当天晚上就被打脸了。

    苏轼却问道:“咱们俩?去夜市吃饭?”

    扶苏歪了歪头:“对呀。”

    “你请我?”

    “没错。”

    “那可不行。”

    在这个问题上,苏轼展露出了惊人的坚决:“贫者还不受嗟来之食呢。我有手有脚、年龄还比你大,又怎好白白地占你的便宜?”

    “……”

    扶苏一时语塞。

    他刚想说那有什么,只是一顿饭的事儿。但一看苏轼的脸色,就知道这不是能轻易妥协的事情。现代交朋友还讲究AA制呢,古代文人更讲究气节,被请吃一顿饭甚至能上升到人格的。

    那怎么办?

    难道又要被膳堂的猪肉糊嗓子?

    扶苏想来想去,竟然觉得一开始苏轼提议“去相国寺夜市闻够闻饱了香味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333文学城 333wxc.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