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333文学城www.333wxc.com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90-100(第13/15页)

反倒让目光的主人们赧然,有的下意识回了个微笑,有的则收回目光匆匆离开。

    然后……他准确地抓住了唯一一个不看向他的人。

    “狄将军!”

    扶苏一把上前,捏住狄青的袖子:“你怎么不跟我打招呼就走啊?”

    狄青的脸上写满了无奈,指了指宫殿上方的牌匾:“此地是紫宸殿,赵小郎。”

    你单独登门拜访我家,和文官武将公然在朝上凑一起讲话,视觉冲击是不一样的。

    扶苏一扫视周围,果然,隐晦的目光如水一般将他二人包裹。大家似乎回忆起了这一轮朝堂风波因何而起。不就是因为赵小三元在风头最热时,公然拜访武将么?

    他竟然敢在大殿上堂而皇之……算了,他敢了又如何?官家根本不管的。

    除去收到几个暗戳戳的眼刀以外,这一轮,扶苏毫发无伤。

    “喏。”他摊摊手:“没事的。大不了让他们骂去吧。他们弹劾他们的,咱们说咱们的。比起这个,狄将军,你之前答应我看书的,现在看到哪里了呀?”

    狄青的眉心倏然浮现几缕真实的苦恼。

    “你与范公,怎么问了同样的问题?”

    见扶苏不解,他解释道:“今日上朝之前范公亦问我读书进展如何?”

    扶苏“嘿嘿”一声,小眉毛扬了起来:“谁让我们是师徒呢?”

    “所以,答案是读得不怎么样,对吗?”

    狄青长长地叹气:“是。”

    又不知是解释,还是给自己下判断:“狄某实不擅长此道。”

    扶苏意味深长地摇头:“哪里的话?”

    在他第一世那个年代,他认识的儒生,手上都是有点功夫的。辩不过的用拳头说话也不是没有。出将入相从不是一句空话,朝堂上最起码也是范仲淹、韩琦般文武双的人物。

    他混迹其中,还被父皇评价为“仁弱”呢。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起,不对,就是自宋开国以来,文臣武将之间才有了泾渭之别,亦严格限制交往。以至于后世竟然把它当成了封建社会自古以来的传统。

    扶苏第二世时,还好不习惯。

    所以当他听到狄青不自信时,立刻摇头连连:“你先告诉我吧,你读了哪些书?”

    狄青:“……”

    真的要公开处刑么?

    他黢黑的脸上,罕见露出了犹豫之色,半晌才吐出了几个名字。扶苏一听立刻用手盖住了眼睛:好嘛,这不是相当于没读吗?

    “狄将军呀,你忘记答应过我什么啦?你可是要给将士们以身作则的。”

    现在只能做个反面典型。

    狄青微微张开嘴,咽了口唾沫,似是因极度震惊而显得茫然了:“赵小三元,你的意思是说,他们都要通读那些?”

    通读《诗经》《礼记》《尚书》《春秋》《周易》?

    “当然不是了。”

    扶苏自己就是突击过升斋考试的人,深知这几本书的可怖指数。但士兵们至少要认得字,通晓基本的常识和礼仪吧?

    他凝望着狄青因刺字略显狰狞的侧脸,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专为士兵们编一本教材,怎么样?

    至于试阅的小白鼠,不是现成的么?

    底层百姓出身,一度喜欢睁凶斗勇,性格和文化水平最能代表士兵的人,就在他眼前。

    扶苏一下子握紧了拳头,找到了下阶段的努力目标,信心满满道:“狄将军,你放心,我一定会教会你的。”-

    “哟哟哟,这是谁啊?草民见过正五品枢密都承旨大人!”

    熟悉的稚气声音响起,扶苏头痛地揉了下额角。不用问就知道是谁来了。

    他立刻看向苏轼,不客气地还嘴。

    “怎么,你嫉妒了?”

    苏轼明显卡巴的一下,嘟嘟囔囔地走到了扶苏的身边坐下。

    “是啊,我们嫉妒了。”

    接话茬的却是范纯仁。他朗笑道:“探亲假才区区三月,你便授官、履职、述职、受赏,走完了寻常进士三年的流程。”

    扶苏无奈道:“师兄!你也打趣我!”

    范纯仁也是知道他身份的人了。什么“嫉妒”的话纯属打趣罢了。唯一值得扶苏欣慰的是,他的师兄不愧是范仲淹之长子,心性之豁达不亚于其父。默默调理好之后对他一切如常,并不因为他身份多说什么、或者不敢说什么。

    此刻,他们一圈的熟人围着商量的情形,恍然令扶苏想起在国子监的时光。

    当然,队伍中还多了晏几道和张载二人。前者是他资善堂时期的小伙伴。今科春闱高中第二十七名,和扶苏本人、苏轼一起,为庆历五年的科举赋名为“神童榜”。

    后者则是他新认识的太学子弟。未来的“横渠四句”创始人,关学学派开创者。

    苏轼、曾巩、晏几道、张载、范纯仁……放眼望去,小半本《宋朝文学史》都在这了。

    “所以,赵小郎你今日唤我们来,是为了何事呢?是朝堂上有什么为难的问题相商?”

    原本兴致缺缺的苏轼立刻凑上前。

    “是什么是什么?”

    能接触到枢密院的消息,可不是他们这些还没选官的新科进士能做到的。他们多数要被分往全国各地当一县的父母官,少部分留在汴京,被分配到一个闲职。

    什么机要呀,统统接触不到。

    苏轼暗自下定决定,以后一定要和赵小郎搞好关系,多多打听点消息。倒不是为了升官,纯粹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但扶苏却不像众人的想象般,天天和农桑、粮税、兵事等等朝廷机要打交道。

    事实上,他现在更像自由人。

    无论他提出想做什么,官家和相公们俱是一脸“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神情,问他需要什么资源,手头的不够再添。换句话说,他现在游离在枢密三司使之外,可以独立做项目。

    就像再三省六部以外,新添了一个“搞事部”,不,应该叫“创新部”!

    扶苏便毫不客气地推行自己的计划——他和狄青打过包票的,给士兵们写的教科书。

    当然,他告诉在座之人时,用的还是朝廷的名义:“朝廷欲给士兵写一本兵书,使士兵识字、知礼、明善恶之用。此事被摊派在了我的头上。我便立刻来寻诸君来集思广益。你们觉得该写什么好呢?”

    “首先,《尚书》《春秋》那些肯定是不行的……”

    他怕士兵们像狄青一样,直接撂挑子了。

    “既然要识字的话,《诗经》是不是可以添一二篇?譬如《秦风》等。”

    范纯仁低低地唱了起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兴于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个好!”

    扶苏眼前一亮,立刻刷刷地记在了小本本上。这一篇字简单不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333文学城 333wxc.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