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333文学城www.333wxc.com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25-130(第10/14页)
闻言,会意地“哦”了一声。
钓鱼执法啊,这个我们熟。
“不过,具体如何操作,朕还要问问肃儿的意见。毕竟是他亲自去的云州,他的话最有参考价值。”
范仲淹:“……”
富弼:“……”
欧阳修:“……”
错付了,错付了。敢情我们刚才分析的都不算数呀。好吧!是我们想错了。还以为官家你的找我们商讨国事,在前情提要里顺手秀一把儿子的。原来秀儿子才是这次的主要目的!
——
“如何安排云州官员?”扶苏接到官家的回信,脑子一懵:“什么情况,这么八百倍速了么?”
他马不停蹄地赶路,每到一处地方就打土豪、分田地、修矿场,脑子里全是“人手不足”几个大字,写的信里都是希望大宋多派点帮手过来,他和苏轼不会分身术。
官家那边,已经讨论起该如何选拔官员?
好像是哦。狄将军的工作基本完成,冬天也马上要过去,云州也快要新一轮春耕了。官衙里也该坐上一位正儿八经的父母官劝课农桑,而不是随机刷新的“青天”。
毕竟古代是农业社会,没有什么大得过种地这件事。
这么说来,自己在云州的日子,已经是倒计时了?扶苏掰着指头掐算着日子。回想起过往的桩桩件件,他还真有点不舍得。
不过,也是时候给云州上起正儿八经的螺丝,让它持续运转啦。
至于官家征询自己意见的事……扶苏在信中写道:怎么选出愿意来云州的官员?很简单,考试啊!愿意的人都来报名,从中择优录取。考试题由自己来出。
保准筛出来的人能力阅历都靠谱。
扶苏写着写着,抬头问了一句:“子瞻,你愿意留在云州当县令吗?”
“怎么突然问这个,不愿意,怎么啦?”
“没什么,就问一句。”
“哦哦,不过我倒是蛮愿意留在北边儿编报纸的。因为这里,没有司马大人管。”苏轼嬉皮笑脸地说道。
看样子,是真的很怵司马光了。
“对了。”扶苏突然想起一件事:“《求知报》的底稿,你送回给大宋的本部了么。”
“没有。”
扶苏连忙在信中添上一句:官家,再拜托你一件事儿!我和苏轼在云州广发《求知报》的事儿,一定不要透露给司马光啊!
不然,一定会被他发现我们不仅先斩后奏,甚至连“奏”都没有,狠狠地算账的!
扶苏写完信后发回去,立刻去了最后一处目的地,一边清算本地的恶霸势力,一边上山下乡,排查本地的煤矿矿场。
跟着他几百精锐士兵,都是建厂房、做蜂窝煤的熟练工了。每到一处地方先挖黄泥。不管是建厂房,还是搅和煤粉都有大作用。
可以预见,等这几百人一回到大宋,地位就会水涨船高。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是各地争抢的香饽饽。不用再当禁军,卖血卖命,而是有了一份安稳的营生。
一大帮子人私底下交流之时,无不夸太子殿下心善,又暗暗庆幸自己身体条件不错,被狄将军选入了保护殿下的人物里。
随着技术愈发纯熟、精进,他们的效率也比之前更快了。从日产两千枚蜂窝煤,整整翻了一番。按照这个效率来算,区区一个云州,不过十几个矿场的产量,日产数万蜂窝煤,足以覆盖整个汴京的需求。
而大宋本地也不乏矿场,譬如狄青的家乡登州,在后世亦是山西的一部分,矿藏丰富。他就和扶苏说,等自己回到大宋后,一定要上书请求官家在他的家乡兴建矿场,造福当地百姓的生计。
在大宋本土有产出的前提下,云州蜂窝煤的产量就有过剩了。为了日后不至于卷起低价、互相倾轧,扶苏极其有先见之明地把一部分产出的矿藏往更北的其余十五州和西夏的地界。
嗯,鉴于现在的辽宋、宋夏是敌对状态,这一行为也可以称作“走私”。
走私有风险,但蜂窝煤的发热性能实在高,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所以总有人愿意冒险。有的人抄起一扁担,翻过一座光秃秃的山,就到了辽国的境内。
不到一天,把扁担里的蜂窝煤卖光,就够全家几日的生计。
于是,这一条销路也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扶苏听了禀报之后,不禁摸了摸脸:唉,他还真和走私有缘。马匹是走私的。棉花是走私的。蜂窝煤,还要走私。
不对,不能叫走私,干嘛把自己说得那么难听呢?应该叫经济手段支配。
但扶苏忽略了一件事。
凡是经济、商业行为,必然带来文化上交流。汉朝的丝绸之路如此。今天的蜂窝煤交易的时候也是如此。
“这么经烧的石涅,我以前怎么从来没见过?这哪儿来的啊?”
“是小贵人教会我们的?”
“小贵人?”
“可不止是小贵人,还是个大青天呢!我跟你说,这个大青天,他不仅教会我们蜂窝煤的做法,还把我们村里的泼皮无赖全赶走了!不然我们咋敢翻山过来的?不得被人抢啊?”
“不是,等会儿,我晕了,你说的这个人到底是小还是大啊?”
“……反正就是很厉害就对了!”
类似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云州和辽国的边境线上发生。谣言越传越夸张。渐渐的,云州有一位“青天大贵人”的消息在蔚州、应州、朔州、武州等地弥散开来。
“凡有烧煤处,漫谈论青天”不外如是。
甚至有文人讨论了起来,这位贵人到底是真是假?既然是随着蜂窝煤传进来是,说明时间很近,应当是真人吧?蜂窝煤又是云州产物,结合实事猜测……莫不是大宋的哪位官员么?
细思恐极,细思恐极啊!
扶苏未曾设想过,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昔日和狄青开玩笑时提起的“一州一州收买,直至收复殆尽”,竟然真的开了个好头儿。
他现在,真的准备起了回汴京的各项事宜。
“真的要回去吗?”苏轼歪着头:“总感觉还有很多事没做。”
“事情是做不完的,何况云州那么大,只我一人也管不过来,总不能云州百姓天天看我成惯性了,只认我一个,让后来的官员难做吧?”
话虽如此,但扶苏看了看窗外,光秃秃的树枝衬着天空的光景。汴京的冬日树间还可见点点黄绿之意。但到了云州,只有大片落了个干净的树杈子。
他在这里呆了半个冬天,硬生生地看习惯了。如今却要离开,他又如何舍得呢?
但云州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扶苏在心里说服着自己:只有先把云州的事情安排妥善了,才能给后面收复的工作打个样儿。
所以,关于选拔合适官员这一项,他必须要回汴京亲自看着。
扶苏回程的路上,一日赛一日地寒冷。并非气候更恶劣,相反,这是冬雪融化吸热所致,是春天即将到来的迹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333文学城 333wxc.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