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30-135

您现在阅读的是333文学城www.333wxc.com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30-135(第2/14页)


    “好好准备考试吧,宗实。”他真心实意地祝愿起来。

    ——

    “咦?怎么还有赵宗实?”

    扶苏在筛选报名考试的名单时,看到这位的名字也十分惊讶。仔细翻了翻,赵宗实的意向岗位那一栏竟然全打了勾。

    也就是说,他但凡随便选上哪个,都得被调任去云州。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官。

    扶苏初初想来十分惊讶,但结合上次在禁军大营偶遇时,他对自己的态度,也就不觉得太过奇怪了。

    “这样也好,看看他考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岗位适合。”

    新上任的云州HR如此说道。

    若要让外人听见了,恐怕要指责扶苏有任人唯亲之嫌。但没办法,这次报名的人选里,竟然有一小半的人都是他认识的——现实和历史的双重意义上。

    王安石、范纯仁、苏轼、范纯仁、赵宗实、曾巩、吕公著……

    总不能为了避嫌,把这些未来时名臣全都刷掉吧?

    扶苏继续凝神看了下去:曾巩、李观澜、吕公著……呃,张尧佐?

    他看到“张尧佐”三个字时,忍不住笑出了声。咳咳,扶苏保证不是因为私人恩怨。只因在不是宰相就是名臣里,突然蹦出来这个名字,委实太幽默了一点。

    定睛一看,他的意向岗位里,唯有“云州州长”一项,摆明了冲着正三品的官位来的。

    这几年,张贵人连同她那一系的外戚都很不得圣心,几乎边缘化了。张尧佐实在没办法,才把主意打在了云州选官上。

    不过,扶苏觉得,以张尧佐的能力想要摆平云州?说勉强都是抬举他了。不过自己都内举不避亲了,那也外举不避仇一下,一切用考试结果说话吧。

    考试的地点在集英殿,第一出题人当仁不让地是扶苏。其他的问题则由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填补。主持考试的是官家,扶苏想了想,和他一起凑热闹去了。

    他第二次站在了集英殿上,只不过这次是以考官的身份。扶苏站在高高的陛阶向下面望去,颇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还真是什么都看得到啊。”

    “不然呢?”官家的声音含着笑意:“肃儿以为你科举殿试那一日,朕为何一眼就能发现你,走到你跟前?”

    那个时候,肃儿还是小小的一团,混在成人身姿的人群中。比现在还要明显得多。不需要官家细看,漫不经心地扫一眼就能发现端倪。

    扶苏:“……”

    突然被揭了老底,他不服气地还嘴道:“能一直瞒,瞒到阿爹你殿试才知道,明明是我的本事好吗?”

    “好的,好的。”官家笑着应和。

    他们谈笑轻松,下面的人却心焦不已。只听过科举考试选官,没听过当官后还要考试的。尤其是不少人以为选官的条件苛刻,肯定没多少人乐意报名。

    到了集英殿左顾右盼,发现周围的竞争对手一个赛一个的强劲。范纯仁、曾巩、苏轼……尤其是苏轼,笑得那么轻松肆意,一看就成竹在握。是不是太子殿下偷偷给他透题了?

    可恶,要糟!

    莫名又被瞪了的苏轼:“?”

    他找了一圈没发现目光来自于谁,搓了搓胳膊上的鸡皮疙瘩。最近这是怎么了?笑一下都能被瞪,心态可真脆弱啊。

    但是等卷子一下来,他就笑不出来了。准确来说,是所有人都笑不出来了。

    怎么全这是种题啊!?

    他们为了考试准备了很多内容,有《论语》《礼记》,因为到了云州后必然要大兴教化,使民心重归于华夏。

    还看了许多遍《宋刑统》和《天圣令》,因为听说云州民风不同于中原,格外彪悍。所以要用刑狱为威慑,使治安归于平顺。

    但无论是《论语》,还是《天圣令》都没有告诉他们这题该怎么答啊?

    “假如你是云州某县县令,一日,衙役抓获一起私自略卖蜂窝煤案。有人走私云州出产的蜂窝煤到邻近的武州。作案者为一家五口,最小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请问你作为县令,该如何处置犯人?并说明理由。”

    “假如你是云州通判,你得到了上司也就是云州知州勾结辽国,传递秘密的证据。告发人是知州新纳的小妾。她希望你告发上司知州,并放她自由。请问你该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假如你是云州某地转运使,你在云州转运钱粮回京期间,前线突然和辽国开战。当地的县令和你是同年,写信请求你分一半钱粮给他,用于抵抗外敌。你派去的斥候打听,战线已经沦陷过半岌岌可危,你选择运还是不运?并说明理由。”

    “假如你是云州知县……县中一女子和武州某男子跨国婚姻……请问你……”

    苏轼看得两眼发直。

    他很想质问出题人,我今年十二岁,自己都还没定亲呢,为什么要考虑别人的跨国婚姻?还有你,赵小郎!你一个八岁的小孩子,为什么还会惦记结婚这件事啊!太怪了吧!

    他抓耳挠腮,答题答得无比痛苦。

    就连脑子活泛想法多的苏轼都这样,其他人就更加不用提了。

    让考生们最为难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出题人是什么样的心思。就拿那道走私的题来说,官家和殿下是希望我们严刑峻法吗?要严格依照法条行事?

    可真那么做了,那一家五口人里,刚生产的女子和她襁褓中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他们对县令这一官职愈发恻然。好像遇到了事情,都不是书本可以解决的啊!左支右绌,无论往哪边走都是死路一条。

    扶苏:就是让你们哪边都考虑啊!

    就拿“一家五口走私蜂窝煤”一题来说,真正答到扶苏心坎上的,也只有在边关买过马的王安石和亲自去过云州的苏轼。

    其他人看到“私自略卖”的字眼就觉得这是一桩罪名,是大忌讳。丝毫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也许是衙役想敲诈勒索这一家人,才把他们抓进来的呢?

    说到底,把蜂窝煤卖给北边诸州,云州百姓收获了银钱,邻州收获了好用的煤炭,朝廷收获了税收。还有谁会不满意呢?

    那又为什么要禁止呢?

    除了王安石和苏轼写了“全部无罪释放,鼓励再接再厉”以外,其他人的答案虽然跑偏,也不是没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说,范纯仁和赵宗实都提出了要照顾一家五口中的妇孺老弱。

    赵宗实还特别提出,他可以以县令的身份拜访这家人,别的人就不敢随意欺凌妇孺了。

    扶苏很难不想到,他是想到了当初的自己。

    除了熟悉的名字之外,他还看到几个陌生的名字回答得也不错。于是也和王安石、范纯仁他们的卷子归在一处。

    最后,他看到的是张尧佐的。

    “将这一家五口全部捉拿归案,下放大狱之中,严刑拷打。”

    “噗————”

    扶苏喝了一半的水全喷了出去。他瞪大眼睛再三确定,终于肯定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333文学城 333wxc.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