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333文学城www.333wxc.com提供的《年代文作精女配偏不觉醒》 330-340(第9/14页)
名的人也越来越多, 之前大家都不知道这商学院的好处, 更是对商学院持怀疑态度,现在看见了教授们实实在在的转变。
那些曾经跟朱崇贵等人一样, 在体制内郁郁不得志的技术人员, 以及其他的返城知青,还有基层干部, 都主动报名学习。
“我要报名!”
“我也想报名!”
……
从门可罗雀到蜂拥而至,秦想想曾经设定的强制入学名额,反倒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由市政府决定工厂名单, 工厂选派一人入学, 其他的社会青年, 则由商学院这边招生。
原本计划只招收一百名学生,到了十月八日,实际上通过严格筛选后,招收了两百名学生!足足翻了个倍,却还有更多的人求着入学。
开学典礼这天, 秦想想上台讲话。
她心里松了一口气,心想筹建工作可算是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当个甩手校长:
“我知道,你们这些学生可不是冲我这个秦校长来的——”
“校长,我们就是冲你来的!”
底下不约而同的剧烈声音直接打断了秦想想的话。
秦想想:“……”
这些叛逆学生!!!!
秦校长也特别犟种,站在台上装作没听见, 继续冷着一张“死鬼男人的翻版脸”,视若罔闻:“你们不是冲我这个校长来的,你们是冲着点石成金的朱教授和姜教授,还有沈阿姨和白大姐她们来的,她们才是你们努力学习的榜样!以后有困难,就都去找他们请教。”
莫来挨我!
“在我们商学院就一条规矩,别怕丢脸!怕丢脸你就学不到真东西,怕丢脸你就成不了万元户!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好了,开学典礼结束,散会!”
台下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这恐怕是他们见过最独具一格的开学典礼和校长讲话。
这第一批学生们,两百名商学院的初代学子,进走了由旧仓库改造的,充满了“工业风格”的教室,开启自己崭新的人生。
同时,沪市商学院的故事,也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秦想想给自己泡了一杯茶,悠悠哉哉坐在办公室喝茶,心想这商学院可算是办成功了。
距离她咸鱼生活,又更进一步。
这商学院于她而言,更像是一块磁铁,巨大的磁力把散落的人才碎屑都吸过来,方便她寻找可利用的人才,兴许也会带来别样的惊喜。
不过——
开学真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更大麻烦的开始。
两百名学生,分作四个班,具体的课堂则有白大姐沈阿姨等人开的“市场实战课堂”,朱崇贵姜国华等人开设的“技术商业化课堂”,以及尹萍萍等人开设的“外贸谈判模拟课堂”……
表面上看起来像模像样,实际还是草台班子大杂烩,不像是正经的经济管理商学院。
几大高校的管理教授来访问调查过后,在学界和教育界抨击秦想想管理下的沪市商学院:
“一通胡来!”
“误人子弟!”
“一个字,乱!两个字,太乱!三个字,乱极了!”
……
校长秦想想没有进行反驳,因为这条咸鱼也知道,商学院太乱了,首先是人员杂乱,又有企业干部,又有社会青年,老师也乱,有高技术教授,也有市场小老板沈阿姨等人……
教科书是自己编的,科目也是自己编的,何止一个“乱”字了得。
不过嘛……乱是乱了点,本事倒是不少,朱崇贵和姜国华等人,带着学生,在商学院里直接成立了一个“金点子咨询办公室”,对外解决企业以及个人的经营和技术问题。
引导学生想办法,在实战中解决问题,很快帮助了一家又一家的企业工厂,以及个体小作坊。
这个金点子办公室,对外赚到了非常多的“咨询费”。
“校长,现在学校的问题是,到底该怎么管理,这些咨询费用具体怎么分,有一些是学生们想出来的办法,还有其中开创的一些专利,到底是属于学校,还是属于教授和学生……”
这些问题,都是商学院创业之初,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利益归属”,说起来也是奇葩,他们这商学院跟公司一样,学生都成“付费上班”的职工了。
秦想想被这些事情弄得一个头两个大。
回到家里,她就唱: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
“我想炸学校!”
黎剑知平静喝着枸杞水,评价道:“你这个校长戾气很重啊。”
在乱糟糟的情况下,商学院在一九八五年底,开学不过两个月,便已经取得令人瞠目结舌的成绩。
姜国华和朱崇贵带领学生们组成的“金点子团队”,为全国不同地区,十七家经营困难的企业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总体成功率在七成以上,获得了各地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
也就在这一个学期,学校也摸索出了对外收费的规则,包括“企业咨询费”,“技术解决方案分成”,以及“对外短期培训”,实现了学校盈利,通过技术方案分成,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赚到了不小的技术方案分成。
同时商学院孵化出“燕踏汽车零部件公司”,大量的军方订单,使得公司在投资成立三个月内,便能收回所有的投资成本,并且获得盈利,同时还收获了二十万米元的外贸刹车片订单。
其他比较耀眼的,还有商学院的学生,其中有几个典型的代表,有的一边在商学院学习,一边完成了自己的创业。
代表人物之一,陆平川,七十年代的返城知青,被安排在街道纸盒厂担任临时工,曾在黑省建设兵团干了八年,本身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八十年代中期,在海外产品的冲击下,纸盒厂效应越来越差,濒临倒闭,陆平川对纸盒厂有感情,却也无力挽救,试图带着纸盒厂的工人们,换一条新路子。
来到商学院学习之后,陆平川萌生了创业新想法,作为一个返城知青,他的同龄好友全都是知青,他就发现沪市住房紧张,很多人家里,包括各种返城知青家里,空间狭小,何止是挪不开腿,很多人家里都是架子床,分上下床,甚至还有“上中下”床。
联系纸盒厂本身拥有的技术,陆平川想到了“可折叠纸板家具”,他认为,这种可折叠家具,在未来肯定有广泛商机。
他把自己的构思告诉了姜国华,姜国华等技术教授,帮忙优化了第一套家具的折叠结构设计,并且还引入了生产“模块化”的概念。
陆平川带着纸盒厂工人转型“可折叠家具厂”,很快将街道纸盒厂救活。
第二个典型代表则是刘巧妹,一个颇有自己独立想法的国营百货大楼柜员,她向往尹萍萍展现的外贸谈判姿态,在商学院里,鼓起勇气学习和外商打交道的技巧,她不耻下问,经常和同学在课堂上模拟和港商以及粤商打交道的场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333文学城 333wxc.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